一篇值得深省的文章

台商到大陸投資雖早, 但是真正形成規模化 ,或兩岸分工 具體成型, 還不過約當十年光景 ;但是隨著本土化政策的必然結果以及大陸人才也輩出, 有些職缺早晚會禮讓給當地人士, 已經是沛之莫能禦的趨勢, 徵諸早期歐美日當年在台灣投資設廠用人迭替的模式, 加上大陸特有人力市場情況,我們不難蠡知一二。

從數字上來看, 每年出爐大陸的新科大學畢業生將會超過六百萬人, 其中超過一半的學生是從工程科系畢業的 ;這還不包括成人高教政部( 類似我們進修部 ) 夜大學(類似我們夜間部) 以及自學考試(類似我們同等學歷考試) 取得學歷的學生在內 , 可以概略的說今天大陸大學自大一到大四在校生人數 ,剛好等於我們台灣全部人口總和; 這項數字, 使得大陸年輕學子也面臨龐大就業壓力 ,考取大學不再是天之嬌子, 也不再是就業保障了 ;大陸高等教育的擴充,有些科系人才早已經供過於求,文法科以及一些冷門專業畢業生也往往面臨就業擇業轉業的困難。

儘管大陸大學生良莠不齊, 但是就數量而言, 菁英份子份子仍然不乏多見, 加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 人人對物質導向趨之若鶩, 必須要掌握契機, 對專業培育努力以赴; 因此對他們菁英份子的潛力與實力 ,真的不可小歔。就大學生而言,兩岸教育體制就有不同台灣以通才教育的養成見長,大陸學生較側重專業,大陸一個系下往往設有許多專業,例如某校機械系就設立了材料、冷凍工程、機械製圖、車輛、自動化、熱傳導等11個專業。以往大陸襲承俄式計畫經濟體制,他們設定一個大學生經過4年調教後,就可以成為某領域的專業人才,一出校門已被認定是專家,就必須要「上崗」實踐。儘管這幾年來,大陸高等學校過度強調專業的趨勢已有所改變,但畢竟還未徹底脫離窠臼。而台灣高等教育則偏向歐美制度,大學階段必須廣修該領域的相關課程,畢業後才是進入實務領域的開始。大陸人才講求專業,但是發展空間較受限制;相對的台灣學生所學較廣博,卻也有不夠扎實之虞,彼此各有所擅也各有局限。就以資訊科技而言,大陸有些大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比台灣大學生精湛,但是在系統分析上,台灣人還是較擅長之處。
大陸學生在與外界接觸和視野上,的確受到限制,因此在創意與思想發揮上,台灣學生表現較為優異。大陸在重點大學就讀者,普遍很認真好學、求知慾特別強,但似乎較執著在基礎理論,在應用與實際操作上明顯落後,不過這種差距已在縮小。
兩岸年輕世代無論是生活習慣或價值觀,都已漸漸接近,但是大陸大學生畢竟在人口比例上還算是少數,是社會階層中的精英,因此對於生涯發展較有主見,在學習活動上表現得積極進取,個人競爭與排他性也較強。然而,受到社會主義與文革的負面影響,在工作態度上較為消極,而且功利和現實,台灣青年則較為活潑開放。
但是,兩岸年輕世代對於接觸外界和汲取新知的期望,幾乎是無分軒輊的。兩岸學子比較,大陸整體素質不見得比台灣高,但是大陸頂尖學校的俊彥,的確已經成為台灣青年可敬的競爭對手,加上每年有大量自海外學成歸國的「海歸派」,他們上層素質實不容忽視。
但是環顧台商在大陸投資者, 已經在當地立足腳跟, 基於成本本土化與融入當地文化情境的考量, 逐步減少外派台籍幹部以,及培育當地新人乃必然的趨勢許多跡象都可以徵之; 譬如外派人員雇用條件的改變與人數比例的減少, 尤其是當地高級人力素質迅速提升 ,更加速更迭的可行性, 而無獨有偶的是, 原先不少歐美日商會大數量起用台籍幹部 ,做為過渡時期的橋樑教角色, 如今大陸留學生(海歸派)紛紛學成歸來, 也加上本地大學優先畢業生的加入 ,台籍年輕菁英到大陸外商工作的機會也相對受到擠壓。


根據這幾年實際體驗我個人淺見 目前台資企業人才在大陸最容易為大陸當地幹部取代或頂替者應該可歸類如下:
一)中小型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 大陸中小型企業已經日益蓬勃, 許多企業都已脫穎而出, 已經具備與台商競爭條件, 因此台資中小型企業除了因為信任程度的考量, 基於成本與對當地熟稔的原因 ,勢必要逐漸起用當地人員。
二)內銷業務人員 :當然是就地取材為先, 台幹較適宜擔任行銷策劃與管理, 至於內貿銷售往往只能拱手讓與本地人士。
三)人資總務人員: 其實台資企業的人資最高主管通常仍然會優先考慮起用台籍人幹部 ,但是其角色是偏重規劃與控制面 ,至於實際操作面 ,則會由當地幹部操刀, 因此就數量台幹擔任人資者 會相對萎縮, 但還不致歸零滅絕 ; 即令如此,台籍人資幹部首先面臨的就是要在四素質上自我提昇,唯有才堪大任者, 才能擔當人資較高主管的重任, 至於據總務行政工作 ,上層已經漸漸由人資最高主管兼管 (美其名為管理部主管),基層已經漸成當地人天下。
四)會計人員 :同樣的上層財務主管 ,尤其是與資金調度 稅務 財務規劃 等職位往往會優先考慮起用台幹外 ,其餘帳務處理與結算實際性操作過程以及一般性申報工作,也多半是由當地幹部擔任。
五)非特殊性技術人員: 譬如SMT 模具製作, 電力輸送維護人員…… 由於本地員工擅長者已經逐漸養成 ,因此除非技術保密或其他理由 ,這些人才最容易被取代。
六)環安人員: 這方面人才在大陸已經開始受到重視, 大學設系已經如雨後春筍大力推廣, 相信不車超過十年 ,應該是當地人天下。
七)中下層生產管理人員: 包括製造部主管與生產管制主管, 徵諸當年外商在台設廠成例 ,這些人員應該是較容易自本地培養成功的。
八)資訊管理人員 :台幹還擁擠SA與綜合管理優勢, 但若論及網路與coding ,programming ,似乎就地取材已經成為趨勢

至於台幹未來在大陸仍然前景光明的人才據我初步體認 有下列:
一) 研發及科技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人才
二) 創新及創意管理人才 :似乎社會主義體制下培育出來的人才, 在創新與闖創意上相對較薄弱 ,但是大陸最近這幾年來在這方面急起直追也不容忽視。
三) 文化產業人才 :圖書出版藝術行銷 一般文教 外國語言教育 人才
四) 國際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人才 : 根據2005.8 Business Week刊出的報導, 到2008年中國大陸缺乏近 12萬國際管理International Management人才 , 其中本地能勉強供應者還不及 1/3
五) 特殊技術實作人才: 如微電子半導體 模具設計……… 人才
六) 品質管理人才:大陸正從加工代工階段步向自主品牌階段, 因此品質管理(包括TQM Six Sigma)已在就業市場上成為炙手可熱的人才,品質管理人才相對要求學歷較高, 未來十年需要爭增加品質工程人員至少在50萬以上。
七) 各種管理制度與經營策略規劃人才: 也正因為大陸過去教育制度上過於重視專門化, 失之通才的沒培育 ,因此就平均水準而言 ,我們台灣相對的在MBA教育較先進, 因此在策略規劃面, 至少截至目前為止台灣人才還略勝一籌 ,但是大陸也在這方面努力精進中。
八) 物流及流通人才: 大陸疆土遼闊, 亟需建立流通與物流系統開發人才, 似乎全大陸到處都有這方面人才的需求, 而且往往也是薪酬待遇上漲輻度較高職種。
八) 全方位資訊管理MIS人才: 尤其是懂SAP 及SCM ,CRM人才 。
九) 服務業管理: 我個人有理由相信這領域會是台灣人未來在大陸維繫不遂的強項, 而且可以持續許久。
十) 國際行銷人才:儘管大陸是出口大國, 但是他們對國際行銷人才培育的腳步仍感不上實際需要, 這類人才仍然是就業市場爭相品聘用的對象。
十一)高級財會人才: 財會人才包括金融操作 ,永遠是兩岸共同缺乏的人才。
十二)應用生物科技人才: 無論是存純生命科學, 醫藥 ,農業, 食品及相關的環境生態產業, 大陸必然是全球最大消費國家 ;而大陸以往在這方面人才培育不足, 因此台灣年輕人才若是具備有這方面的專技學能, 大陸正好是馳騁的新天地。
十三) 土木建築設計人才: 大陸這幾年來十分重視物質建設因此高級(必須達到國際水準)的土木建築設計人才也會受到歡迎。
十四)節能降耗人才: 做為節能消費大國大陸缺乏能源管理與工程技術人才 據說受過高等教育的這方面人才缺口,在十年內將多達一百五十萬以上。
年輕人如果有意藉來大陸過拓展前程擴大視野面對大陸最近幾年來人才輩出的現象 更要在有所警惕下更要努力充實自己實力一)尤其是在教育程度上最好能夠具備研究所學歷二)國際觀(包括文化包容能力)人際關係領導規劃能力也是赴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三)而擁有自己的專業職能 competency更是致勝的保證。
總之 大陸當局的確已經在全面發展經濟以及重視科技之際已經培育出一些高素質的人力 相對對台灣人才登陸產生替代與擠壓的作用 這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 實 我們一定要以自惕自勵心境努力加強之才是。
兩岸儘管政治相悖,又長期睽隔,在價值觀與意識型態上都有明顯的距離,但同文同種的事實,使得跨海赴大陸無論是經商投資、旅遊或者就業升學,都比其他國家人民更加便利。曾經有日韓籍的朋友,對於台灣人赴大陸的諸多便利與優待羨慕不已,而且較公允的說法,大陸民眾對台灣人算是友善。
台灣人才西進,固然有語言與思維上的便利,但是我們必須瞭解,每年大陸有600多萬學生完成高等教育,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夜校生、成人高考、以及自學高考者在內,事實上大陸大學生也開始面臨就業困難,「待業」情況日益嚴重的問題。台灣年輕人若有心到彼岸發展,就得捫心自問:自己究竟有何優勢,值得為當地台商、外資企業或當地廠商雇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